這次讓張小弟反覆住院的原因就是它─肛門膿瘍。
其實張小弟一直以來都有拉肚子的毛病,不過我們想說寶寶的便便本來就比大人的糊,所以就算有想說他的便便是不是稀了點,卻也沒特別留意。直到他的屁股長了一個膿包,看了醫生住了院,才知道稀便跟肛門膿瘍脫離不了關係。
我們人有一些肛門腺體,如果腺體阻塞的時候,就可能會發生感染、然後發炎形成膿瘍,就像張小弟剛開始那樣。張小弟的腺體則是被稀便所阻塞,被大便裡的細菌所感染然後發炎。有的膿瘍如果在表皮形成傷口的話,兩個開口(腺體跟傷口)之間的通道就叫做肛門廔管。
在肛門膿瘍的階段,醫生通常都用抗生素治療,張小弟一開始去診所看診的時候,因為醫生已判斷是細菌感染,就開始用抗生素的方式治療。但抗生素對於張小弟來說,似乎沒有很大的幫助,只是增加他稀便的次數,感覺反而像是更加劇他的感染(這是我認為的啦!因為施打抗生素的副作用就是腹瀉,再加上抗生素也會殺死好的細菌,反而讓人的抵抗力更差…)。不過因為我們看的是感染科,醫生自然是盡量用藥物的方式加以治療,從張小弟第一次住院、出院,到第二次住院的前一個禮拜,都一直是用抗生素的治療方式(其實到現在也還在口服)。
期間換過好幾種不同的抗生素,從第一線打到第二線,張小弟的膿瘍看起來變化得很緩慢,於是感染科開始尋求外科的意見。
這時候就覺得有朋友在醫院真好(Charlene感謝妳~~~~)。剛好張小弟第一次住院的時候,在醫院碰到當護士的朋友,她提醒我如果日後要找小兒外科的話,記得說要找某位她覺得還不錯的醫師。於是當我們帶著張小弟去看急診、急診醫生說要找小兒外科醫生來照會時,我便提到若是找外科醫師,我們希望是由某醫師來當張小弟的主治。
但可能是內科的作法本來就跟外科有所差異,一直到張小弟第二次住院到一個禮拜的時候,外科的某醫師才終於收到照會單。根據外科的說法,肛門膿瘍的處理其實不需要住院住那麼長時間,只要一個門診手術,把膿瘍裡的髒東西抽出來,之後在家裡自己小心照護即可。
所以前兩天,某醫師到了張小弟的病房去幫他抽出髒東西,張小弟的膿瘍瞬間”消風”,不過留了一個小傷口,現在每天要溫水+優碘盆浴三四次,希望能讓傷口早點痊癒。雖然比較麻煩,但總比住在醫院好多了。
雖然這次張小弟是平安出院了,但肛門膿瘍的反覆發生,有很大的機率是已經形成廔管在裡面,外科處理肛門廔管的方式,聽說有一種是廔管切除、有一種是廔管切開,我不確定兩者有何不同,確定的是張小弟目前還太小,任何一種手術都不適合他。現在只能祈禱這次傷口痊癒之後,將來不會再復發,否則到了醫院,少說又得住個十天八天的,對小孩子不知道有沒有幫助,大人倒是累得半死。
雖然希望大家都不需要用到,但如果有人想知道關於肛門膿瘍跟肛門廔管的資訊,我倒是找到一個網站供大家參考:http://blog.xuite.net/smartsurgeon/bromhidrosis/43984644 不過上面寫的是偏向外科的作法,大家就加減參考看看囉。
留言列表